
尤其夏季到来,撸串聚餐的频率大大提升,本就“爱闹脾气”的肠道容易不堪重负,此时更应注意给肠道“减负”。
肠道不但“搬运”食物、排出代谢废物,肠黏膜中还广泛分布着神经网络结构,它们是指挥肠道运动、吸收、内分泌、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。

分解食物
在胃酸、消化酶和胆汁的协同作用下分解并消耗食物。
通过约有一个细胞厚度的障碍层吸收那些人体所需的分子,如氨基酸、脂肪、糖分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以保持适当的营养吸收。
在吸收人体所需营养的同时,还负责防卫、阻碍,甚至中和那些流入生命管道的毒素、有毒细菌和化学物质。
肠道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和具有维持健康功用的分子,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肠道生态系统。

肠道身兼数职,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它一言不合就爱“发脾气”。
肠道中有几千种细菌,重达1.5公斤,总数比人体自身细胞还多10倍。
如果肠道健康,致病菌会受到有益菌群的抵抗,随大便排出。
如果肠道闹脾气,屏障功能受损,致病菌就会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进入身体各处,继而引发多种疾病。
研究发现,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癌症、自闭症等在内的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。
几种病爱找上肠道
正是因为肠道承担着人体中很多重要的角色,很多疾病会在这里发生。便秘、腹泻、肠道不适等症状,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通病,但这些症状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。
肠息肉主要是指肠黏膜表面异常突出,在没有经过病理性检查之前被我们统称为肠息肉。
肠道息肉就像身体里的一枚“定时炸弹”,应该尽早“拆”除。

患者一般无症状,可能出现轻微或不典型的腹胀、腹泻、便秘等症状。另外还可能有便血、黏液血便等。
这类疾病虽然可在胃肠道任何部位发生,但一般多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,其中以18~30岁和70~80岁为高发年龄段。
患者也会有腹痛、腹泻等问题,但症状更为严重,同时也可能合并有发热、体重下降、腹部包块等。

排便习惯、粪便性状的改变值得注意,比如大便次数多、大便不成形、大便带血及黏液,有时患者会有便秘、腹泻、中下腹部疼痛等情况。
肠梗阻就是肠道“堵”了。肠道功能发生障碍,其中的食物、残渣不能顺利通过的就称之为肠梗阻。
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、呕吐、腹胀、停止排气排便,晚期还可出现体温升高、呼吸急促、血压下降等。
小肠问题以肠梗阻较为常见,可分为三类:机械性肠梗阻、动力性肠梗阻、血运性肠梗阻。
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因为生活节奏加快、饮食结构改变、情绪波动大、自身压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。
简单来说,肠道激动就是肠道蠕动过快或者发生痉挛,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是腹痛和腹泻。蠕动过快导致腹泻,痉挛导致疼痛。
患者的症状一般与排便有关,如排便后腹痛减轻或加重等,那么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。
为了帮助肠道更好地“工作”,在饮食起居上都要注意。

膳食纤维在肠道内酵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,可以为益生菌的生长提供“养料”,促进“有益菌”繁殖。
每顿饭都吃七分饱,刚好感到不饿即可,不要吃到撑。少吃高脂食物,因为摄入体内的多余营养物质会让有害菌滋生,导致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。
日常饮食中,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(燕麦、荞麦等谷类)要占到每日进食量的60%以上,新鲜蔬菜(如芦笋、菊苣、洋葱、芹菜等)占30%,荤菜最好不要超过10%。
喜欢吃肉的人,每次也不要吃太多,如果消化吸收不了,会成为有害菌的“养料”。
很多人觉得大热天喝下一大口冰镇饮料、啤酒,吃一根冰棍,从头舒服到脚;但是,肠胃不喜欢太凉的饮食。
尤其是很多人运动完或者出了一身汗,猛然间灌下一肚子冰水,很可能没多久就开始胃疼、腹泻。
建议夏天最好喝温的饮品,比如常温的凉白开、稍放凉的茶水等。

保持合理体重、戒烟、戒酒,酒精本身对消化系统有很强的刺激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