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吃什么?”
“ 不知道,你呢?”
“ 我也不知道。”
从大学开始,就一直被“吃什么”困扰,直到现在成为上班族,每天问的最多和被问最多的就是“中午吃什么”,“晚上吃什么”........
食物不仅是好吃,更融入了生活的血脉,成为记忆的一部分,将味蕾和情感连接起来。
你为什么每天都在纠结要去吃什么?
1、我们必需要自己去做选择
在家时,爸妈做啥,我们吃啥。离家后,我们需要自己去做选择。对有些人来说,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会有初期的陌生感,地域、饮食、生活均需要时间来适应,起初也会有不知道“吃什么”的困惑。
对于有些朋友来说,生活环境的过于熟悉,也会让我们陷入对生活和饮食重复的厌倦,也就不知道吃什么好了。
2、我们注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“深度”
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给了我们太多选择,以至于我们无法去做选择。如果食物匮乏,没有多余选择,自然不必纠结“吃什么”。一旦食物琳琅满目,五花八门,对于本来就有点“选择困难症”的人来说,要纠结死了。
当然,这个世纪格外盛产“吃货”。大量吃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眼球和耳膜,众多“吃货”沉迷于美食,想方设法的吃,绞尽脑汁的吃。吃,不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,还成为了个人品味和生活质量的象征。
3、吃,释放压力和焦虑
不管是经济、社会地位、职场竞争、身材追求,都会给我们增加额外压力,而吃,不被束缚,填饱肚子带来的幸福感,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治愈方式。
吃,绝对不是一件随便的事。饮食和人的情绪、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。某些时刻,你想吃某种食物,绝非偶然。你对每一种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。
吃巧克力、蛋糕等甜品,渴望安慰和平静;吃酸奶等乳制品,渴望可以缓解抗忧郁的情绪;当人在压力大或快速思考时,是最想吃零食的时候,渴望能缓解压力、愤怒和焦虑;辣是一种痛觉,吃辣可以产生刺激和驱动的力量。
如何摆脱“吃什么”烦恼?
1、学会一个人吃饭
当我们纠结于不知道“吃什么”的时候,其实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满意的,但是一时间又没想到。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,先思考身体需要的是什么。
想想早饭吃的什么、午饭吃的什么,再去决定下一餐吃什么。比如早餐吃了肉包子、鸡蛋、牛奶,那中午就不要再吃鸡蛋和肉了,吃点豆腐或豆干等豆制品、蔬菜、米饭吧。
2、找到可以做决定的那个人
“ 你吃什么?”
“ 不知道。你定。”
“ 你定,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。”
“ 我不知道。”
……
这样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,要找到那个可以做出决策的人。一个会吃、爱吃的人来担当这个角色,“吃什么”就不是问题了。
3、争取自己下厨
我们终究要学会从依赖过度到独立的状态,这种独立,包括经济上的独立,门户上的独立,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:就是实现“饮食”上的独立。
所以,如果你是一个人吃饭,就勇敢去当那个决策人,如果你决策不了,就勇敢的下厨房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