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流一来,裹上厚衣服的你,体重也仿佛开挂一样蹭蹭往上涨。虽说长胖是对冬天最基本的尊重,但也有个“安全临界点”。

为什么很多人冬天容易长胖
大家都听过“热胀冷缩”的原理,但一到冬天,体重不减反增,这是怎么回事?
1、胃口大开
人体内有一个“温度调控器”,把体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。外在环境气温降低,体温也会随之改变,为了维持人体温度,身体需要摄入更多热能,加上天冷会促使胃酸分泌,人们更容易胃口大开。
2、脂肪合成代谢加快
据研究表明,人体的脂肪合成速度和身体所处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。冬季气候比较寒冷,为了抵御严寒,身体会做出本能的反应,将能量转化为脂肪,也是人类的一种防御机制。冬季里人体脂肪合成的速度比其他时候要快2~4倍,分解脂肪的速度却大大降低了,脂肪自然就堆起来了。
3、趁热吃
天气变冷,人们喜欢吃一些热乎乎的食物来驱赶寒意。
研究证明,食物的温度尤其是淀粉类食物的温度,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着重要影响。吃热马铃薯,要比吃冷马铃薯后血糖升高幅度高50%。也就是说,热的淀粉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更高,转化为葡萄糖速度快,更有利于消化吸收。食物越快被消化,饱腹感越微弱。

为了达到同样的饱腹感,人们会吃更多的食物,摄入热量也就增多了。而淀粉食物放凉后,会产生抗性淀粉,它属于膳食纤维,是一种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能增强饱腹感。
4、运动减少
温度降低,人们的惰性开始滋生,运动量变少,消耗的热量自然变少了。在热量摄入变多,消耗变少的情况下,剩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。
3个指标衡量真正的胖瘦
人体重量由骨骼、肌肉、脂肪、内脏和水等构成,只知道一个人的体重,并不能断定他是“胖”还是“瘦”,还需要了解其脂肪、肌肉组织的占比。
我们常说的“胖”往往是脂肪太多,增加了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。由于体重的复杂性,判定方法也有很多种。
体重指数(BMI)
测体重指数(以下简称“体指”)简单易行,但不能算“黄金标准”。
BMI=体重(千克)÷身高的平方(米²)。
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标准,各国稍有差别。西方国家规定18.5~24.9为健康体重,25~29.9为超重,超过30为肥胖。我国BMI正常范围为18.5~23.9,超重为24~27.9,肥胖为超过28。
同等重量下,脂肪的体积约是肌肉的1.4倍。两个体重、身高都一样、BMI也相同的人,也有可能一个看起来较胖,一个却是精瘦。
因此,BMI并不适用于运动员、从事重体力活动、水肿等类型的人群。
体脂率
体脂率是最诚实的胖瘦标准,它反映了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,又称体脂百分数。
一般来说,成年人的平均体脂率为:男性15%~18%,女性22%~25%。当男性脂肪比例超过25%,女性超过32%,体脂率与疾病之间联系就会显现。
体脂率超标,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“肥胖”。
腰围、腰臀比
这两个指标测内脏脂肪更准确,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。
不同人的身体囤积脂肪的部位也有“偏好”,有的人是腹部,有的是四肢,还有人是臀部。如果四肢不胖,肚子很大,就是最危险的腹型肥胖,也称中心性肥胖。

此类人群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,直接压迫内脏,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“三高”等疾病风险。
腰臀比=腰围÷臀围。
正常男性腰围<85厘米,女性腰围<80厘米。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男性腰臀比超过0.90,女性超过0.85,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,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。
给不同人群的“塑形建议”
天气冷并不是盲目“贴膘”的借口,要想保持健康体重,至少要做到三点:
1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
摄入合理脂肪和足够蛋白质。保证有充足的亮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摄入,不仅可以减少脂肪,还可以增加体内的肌肉组织,防止肌肉随年龄增长而流失。
中国人的饮食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,比如馒头、面条、米饭。同时应增加粗粮及全谷物的摄入,如糙米、燕麦等。
如果想要增肌,不妨减少碳水化合物,增加蛋白质的摄入,多吃乳制品、牛肉、鸡肉、金枪鱼、鳕鱼等。

2、拒绝高热量食物
很多人喜欢在冬天去吃火锅、吃串串,吃很多油腻又味重的东西,毕竟冬天冷,吃这些可以暖和身体。但这些食物的热量是相当高的,如果在冬天经常吃这些东西,想不胖都很难。还有对于一些热量很高的零食也要说不,比如女孩子喜欢吃的瓜子、核桃等。可以吃些低热量的水果替代高热量的零食。
3、多进行对抗性运动
可以常做俯卧撑、深蹲等增肌运动,也可以用拉力器、臂力棒、哑铃、弹力带等健身工具帮忙,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要慢。体力较好的人,可以考虑健美操、游泳等。每次运动30~60分钟为宜。
玛哈念生食,低脂均衡营养餐!
玛哈念生食包含丰富多样的全谷类、蔬菜类、水果类、莓类、菌菇类、海藻类等48~55种天然食材,合理搭配,营养均衡。让我们1餐可以摄取到丰富的营养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