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的养生观念里,关于吃的观点占据半壁江山。其中,不要「饱食」的思想明朝时期就曾提出。
吃饭不要过饱,换句话来说,就是限制热量,8分饱更有利于健康。
吃“八分饱”,或能抑制慢性验证
美国著名医学期刊《Science》刊登过一项耶鲁大学的研究项目。该研究是截止2022年,医学界最大规模的一次人体热量长期限制试验。
该实验采用平行随机对照模式,研究人员将21-50岁年龄段、BMI(体质指数)在22-28 kg/m2的218名参与者分为两组,一组饮食按照普通人日常水平,另一组降低每日饮食热量摄取14%,在为期2年的时间里,研究人员分别在12和24个月收集参与者的脂肪、血液等信息,最终出结论。
吃太饱,小心5个问题找上门
在当代社会,在各种美食小吃的吸引下,很多人都不再满足于吃饱和吃好,还要吃的新奇、吃的满足、吃的爽,对口腹之欲愈加看重,殊不知,长期吃得太饱也容易引发健康障碍。
长期吃太饱的人,要警惕5种后果!
1
加重疲劳
长期吃得太饱,大量的食物进入人体,会增加肠胃的负担,人体的血液都集中在消化系统,就会使得其它组织和器官缺乏血液和营养供应,而产生一种“疲劳感”。有的人产生“饭后瘫”,就是这个原因。
2
诱发神经衰弱
首先,食物吃得太多就会填满肠胃,让肠胃鼓胀起来,对附近的器官形成压迫,而这种刺激或“兴奋”,就会传播到大脑的皮质,引发神经衰弱。
其次食物在人体内消化、氧化后能够提供能量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却是一种有害化合物,它会造成细胞损伤、动脉血管硬化,成为疾病、衰老的催化剂和加速器。
3
引发肠胃病
长期吃得太饱,就意味着人的肠胃很长时间就处于“高强度工作”,对肠胃形成的负担太大,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
如果肠胃功能无法跟上,不能及时消化、处理食物,就会堆积在肠胃里,等下一餐的食物摄入,就会刺激肠胃,造成损伤。此外,积累在肠胃的食物无法及时处理,里面的脂肪、蛋白质就会成为肥胖的诱因,如果产生毒素、致癌物,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健康风险。
4
易导致“三高”
长期吃得太饱,人体无法及时消化和利用的能量、热量就会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肝脏,最终成为脂肪的一部分,从而引发肥胖、动脉硬化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。
5
导致大脑早衰
长期吃太饱,大脑内部会刺激产生一种物质——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,该物质会刺激脂肪细胞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大,诱发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、动脉硬化大脑萎缩等症状,严重时会引发脑萎缩和老年痴呆。
由此可见,长期吃得太饱并不可取,8分饱腹对人体来说或是更好的选择。
吃到什么程度就该放下碗筷?
关于“饱”的程度,对于不同的人,衡量标准要靠自我感知。人们常说的“七分饱”“八分饱”主要是形容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,换句话说,就是饭量不要太满。
七分饱
七分饱就是胃里还没觉得满,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,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,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。
如果把食物撤走,换个话题,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。
八分饱
胃里感觉满了,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。
九分饱
还能勉强吃几口,但每一口都是负担,觉得胃里已经胀满。
十分饱
一口都吃不下了,多吃一口都痛苦。
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标准
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、固定,这顿吃了七、八分饱,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饿的。
换句话说,如果提前饿了,就意味着没吃到位,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。
除此之外,提醒几个健康吃饭的细节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