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节气养生:一九二九不出手,饮食均衡调养好!

2022-12-23
0



冬至节气 / 知多少

冬至(别名:数九、冬节、长至节、亚岁)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-23日之间。


在我国古代的多个朝代,都曾经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热闹景象。虽然到了现代,全国各地都已经不太重视过冬至,冬至也只是被当作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令而已。但在冬至依旧还有吃馄饨或吃饺子的食俗,也就是民谚所说的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。在阳气生发的节气进补,体现了民众的消寒养生追求。


图片


冬至的节气起源:

冬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270°(冬至点)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(又称为冬至线),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因此,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


由于冬至是阴至极、阳始生的过程,是阴阳转化关键节气之一,更是夏病冬防和冬病冬治的最好时刻,所以在古时候,人们也将冬至日寓意为新生命的始发点。


图片


从冬至开始,天气就进入“数九”了,即每九天为一九,数至九九八十一天为止。数到“九尽桃花开”,天气就暖和了。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气候差异很大,所以流行的“九九歌”也有所不同,你家那边的数九歌是怎么数的呢?


冬至后到下个节气小寒之间是“一九二九”,天气寒冷,体内阳气刚刚生发,比较弱小,养生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,顺应自然。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,从这天开始阳气像种子一样发芽了,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、适当运动、多多休息、心情平稳,养护体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。艾灸、泡脚、泡脚后揉搓脚板心,都是这个时节防寒保暖养生的好方法。

敲黑板!

冬至节气养生

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要点


1

冬至 · 饮食调养

“冬令进补,开春打虎”,对于中国人来说,“冬令进补”,差不多就像“人饿了需要吃饭”一样自然。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,平时吃得就不差,所以也就不必再一个劲地胡吃海塞盲目进补了。有时候,饮食均衡才是“补”。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,注意谷、肉、果、菜的合理搭配,辨证施补,缺什么补什么,饮食宜清淡,尤其要注意不宜过食辛辣燥热、肥腻食物,在食用肉类时注意多吃瘦肉,少吃肥肉、皮、内脏等,以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胆固醇,不利于心血管健康。


冬至饮食建议遵循“三高三低——高蛋白、高热量、高纤维、低糖、低盐、低脂肪”的原则,而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,比如外面冷,不出去,活动少,那就要少吃或吃些低热量的食物。如果要出去,活动多,就可以吃些热量高的食物。另外,冬季干燥缺水,因此少量多次饮水的“水补”不能少。


多吃蔬果,强体抗病。冬季干燥,特别是北方地区,由于吃肉较多,容易出现大便干燥。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能增强机体免疫力,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,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,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,防止便秘。因此,应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。


蔬菜可选择胡萝卜、白萝卜、大白菜、土豆、山药、莲藕、菠菜、油菜、芹菜、香菇、冬笋、娃娃菜等,水果可选择苹果、梨、猕猴桃、香蕉、柚子、柑橘等。

图片

2

冬季养生要藏阳气

冬藏要藏阳气


冬天阳气藏得好,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,要学会“躲”才能保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。


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,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,这时要躲着寒凉,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,捂好背、腹和足底,避免风寒的侵袭,才能不感冒生病。冬季是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躲去是非,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。


搓后腰,养阳气


腰眼为经外奇穴,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~4寸的凹陷处。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,不仅可以疏通经脉、强壮腰骨,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