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周围,会有这样两类人——有些人每天挥汗如雨地运动着,难得吃顿大餐,但稍一多吃就胖了;还有些人则是一个十足的吃货,从早到晚嘴巴不停,但却怎么吃也吃不胖,非常的令人羡慕。
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“只吃不胖”,有些人却连“喝水都胖”呢?
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胖和瘦的问题。

吃不胖的相关因素

区别1:贪吃基因
为什么说这个基因和吃不胖有关?
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组研究发现:一种名为ALK(间变淋巴瘤激酶)的基因在抵抗体重增加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它能调节大脑,同时还能通过整合和控制能量消耗,来调节新陈代谢。而大多数吃不胖体质的人都会有这种基因。
还有一项研究表明,肥胖与一种简称为FTO的基因有关,其专门管理人们的食欲。

简单来说,有这种基因的人从童年开始就会养成“吃饱了就一口也不多吃的”习惯,也就比较难吃胖了;而缺少此基因的人则会有“吃饱了还继续吃两口”的习惯,就相对更容易胖了。
区别2:基础代谢
基础代谢,就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消耗。通俗来说,就是你坐那儿一动不动时,身体维持正常血液循环、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。
那基础代谢又是怎么跟胖瘦扯上关系的呢?
人体主要是通过消化食物、基础代谢、身体活动这三个部分来消耗热量的。这其中基础代谢消耗的热量占到65%左右,而身体活动消耗的热量,只占到整体的10~30%。
由此可见,与运动相比,基础代谢才是“耗能大户”,也就是基础代谢越高,越不容易长胖。

四招教你养成“易瘦体质”

科学健身,提升骨骼肌的含量
简单来说,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肌肉。
这是因为,骨骼肌的含量是影响基础代谢的重要原因之一,当你坐那儿不动时,身体里的肌肉比脂肪消耗的能量多得多。
也就是说,静息状态下,肌肉是能量消耗的主力军。肌肉变多了,基础代谢也就上来了。

通过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的科学结合,逐渐紧致的肉肉、若隐若现的肌肉线条,就是步入增肌正轨的最好见证。
拒绝节食
世界几大错觉之一:“嗯,我最近都没吃晚饭,我该瘦了!”
为了制造热量缺口,不想动的人可能会选择节食,试图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减少能量摄入。
但这种做法可能只有心理安慰,残酷的事实却是:长期节食后,你的基础代谢也会下降。
基础代谢本质是机体内部自动消耗能量的过程,如果能量摄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,会导致身体自动消耗能量的动力不足。就像手机电量低又充不上电时,自动开启了“省电模式”。
久而久之,身体在消耗能量上就会“消极怠工”,基础代谢水平也就被拉下来了。

所以,提高基础代谢的基石,就是一日三餐都按时吃。只不过,在营养搭配和能量摄入上要多多注意:比如有意识地少油少盐,一定程度控制碳水摄入等等。
调节肠道菌群
肥胖与肠道菌群有关。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代谢影响能量物质的吸收,还能直接调控脂肪的代谢与储存,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机体的脂肪含量。
因此,维持菌群平衡也容易减少肥胖的发生,保持较好的体型。
像常吃酸奶、奶酪,泡菜、豆豉等发酵产品,可以直接补充益生菌;而常吃富含膳食纤维、果胶、抗性淀粉等“益生菌的粮食”,可以帮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。
睡眠充足,抑制食欲
睡眠能够影响瘦素的分泌,而其能够帮助抑制食欲。
此外,睡眠不足还会造成体内皮质醇浓度升高,造成肌肉被分解,同时降低基础代谢!
所以,如果你想要瘦得再快一点,最好还是提前睡觉,最迟不能超过晚上12点睡觉,并且保证每天的睡眠在7-9个小时。

多吃不胖,也可能是疾病征兆

有时,“吃不胖”并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。
当你开始长期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,要当心可能是以下这几种疾病的表现了:
甲亢:甲状腺激素是负责人体代谢的重要激素,甲状腺激素增多,人体代谢就变快,不仅吃得多、瘦得快,还会怕热、心悸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发生甲亢危象时甚至有生命危险。
消化系统疾病:如肠易激综合征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肠炎等。虽说胃是正常的,甚至可以吃很多,但由于营养在小肠吸收利用率低,真正进入身体的热量很少,所以才不会发胖。
神经性厌食症:又叫进食障碍,一种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,患者以女性居多,要减肥,吃了又后悔,就采用手抠嗓子等方式催吐,把刚吃的东西吐出来。这样食物基本没有吸收,人会越来越瘦,最后导致重度营养不良。
此外,糖尿病、一些恶性肿瘤(如肝癌和胃癌)、结核病、慢性感染也会导致消瘦。
所以,“吃不胖”并非永远都是一件好事,一定要留意自己的“吃不胖”是不是在向病态发展。
无论你是因为胖了想减肥,还是因为太瘦想增重,坚持科学锻炼,搭配合理饮食才是不伤害身体的正确路线。